儿时乡村的夜景,大多是一盏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在抽叶子烟,母亲在做针线活,孩子们在做功课。整个村庄在黑暗中静悄悄地,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叫或是孩子的哭闹。
可是,只要一听说哪里要放坝坝电影,整个山村就沸腾了,大人们扶老携幼,孩子们呼朋引伴,不顾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打着火把、电筒,吆喝着,说笑着,浩浩荡荡地奔向放影地。
记得我七岁那年有个初冬的晚上,邻近一个村子晒谷场上放映《大闹天宫》。我跟小伙伴们黄昏时就出发了,我们沿着一条狭长的山沟,走过几座摇摇晃晃的独木桥,又翻过两座圆形的小山丘,才到达山脚下的村子。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人们比肩接踵,推着嚷着。有的大人肩上顶着小孩,有的小孩泥鳅一样在人群中穿梭,还有的大孩子爬上了晾豆架。
电影一开始,马上鸦鹊无声,人们都被孙悟空那高强的本领惊得目瞪口呆,看到玉皇大帝被戏弄笑得前仆后仰。有的孩子还在银幕下面,学着孙悟空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比划,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一部电影完了,放映员说还有加演,刚刚松懈的人群涌动着,像水回流,一会儿又变得寂静无声。可是机器坏了,半个多小时才修好,人们不耐烦地吹着口哨,叫喊着,还有呼唤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哭闹声 ,组成了一曲特别的夜的交响曲。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加演的是《上甘岭》,当演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时候,全场一下子肃静下来,我吓得心咚咚直跳,赶快用手捂住眼睛。一会儿,就感觉人群中有小小的骚动,听见有人在轻声抽泣……
电影结束的时候,差不多夜里十一点多了。我跟着大孩子们一起,沿着坎坷不平的山路回去。夜里呼呼的寒风从衣领里灌下去,彻骨的寒冷,不由打了几个冷噤,牙齿敲打着,全身直哆嗦。可是孩子们仍然眉飞色舞地讲着电影里的精彩片段,一路有说有笑。
走到半道时天突然下起小雨,风裹挟着雨,浇湿了火把,一行人只有一把电筒,顾头不顾尾,后面几个人只有摸黑前进。在过小木桥的时候,我突然一脚踩空,掉进了水沟里。冰冷的泥水一下子灌满了我的鞋子,没过了双膝。我扑腾着,哭喊着,小伙伴们急忙把我拽上岸,大伯家的哥哥背着我,我们深一脚浅一脚摸回了家。
在那个知识、信息都匮乏的年代,坝坝电影,那一方小小的银屏,给童年的我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直到现在,孙悟空的形象在我心里也挥之不去,他的正直善良,嫉恶如仇和勇敢坚强一直影响着我,伴随着我成长。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家乡小镇上新修了电影院;还有大大小小的录像厅走进了大街小巷、社区和机关单位;后来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液晶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城市里也有了高档电影城、影院,还有了网络电影等。人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看坝坝电影了,可童年时候的坝坝电影,却是那么难忘,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文/王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