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光印记】一个乡村读书人的“书房梦”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01-03 13:53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刚好在那一年进入小学堂,开启我的读书之旅。那时,我能够接触到的惟一课外读物是连环画(大人小孩都管它叫小人书)。可以说,是连环画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也为我日后的写作垫下了一定基础。

有机会大量接触课外书报刊是在读高中时,学校有图书室,班级也订有《中国青年报》《中学生文学》等报刊杂志。但,相较于到图书室借阅图书,我还是更愿意买书,我喜欢那份对书籍的拥有感。好在有相对固定的生活费,从饭菜里节省出来的钱都拿去买了书,买的最多的是地摊上二手书,图个便宜。在大邑县唐场供销社,我买到了平生第一本诗集,舒婷的《双桅船》。这本书我一直保留至今,期间,由于年深日久,锁线脱落散页,幸好不厚,我用做针线活的锥子钻了几个眼,再用缝纫线装订起来,看上去像一本侧订线装书,就是粗陋了点。读高二时,我背着父母做了一件事:给德阳市二重厂上班的二伯父写信要钱,他汇来四十元,我全部买了书,记得其中就有一套《基督山伯爵》。我把购来的书放在家里的一个木箱中,差不多每个周末放假回家,都要将书从木箱里翻出来,一本一本把玩摩挲,最后再依依不舍地放回去。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萌生了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的梦想。

这个梦很快就“实现”了。1989年,我离开学校回到小塘村,将自己的卧室功能扩大,兼做了“书房”。这个“书房”实在太寒碜,没有一张书桌,也没有一个书架。我找来一个弃置的旧木柜凑合作书桌。至于用什么作书架,倒是为难了我一阵子。很快,我想到一个办法:砍来几根慈竹,经过一番锯裁、拼接和绑扎,终于做出了我这一生第一个“书架”。当时,我家住的还是泥砖房,墙壁易于打洞,这为我用铁丝固定书架提供了便利。这个“书房”使用了不到两年。1990年底,我家改建新房,修了一楼一底住宅,底楼一间空置的屋子被我占据,作为我的独立书房。我在靠窗的位置用火砖码了四个半人高的方墩,上面平放一张旧门板——这是我的新书桌。虽然看上去不怎么顺眼,但比之前的木柜宽得多,可以整齐地放一长排书,更方便坐下看书写作时两腿的自由伸展。修房子剩下一些木板,选出其中厚实规矩的,横切竖锯之后,再钉成木架,往墙上一靠,我就有了第二个“书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有一手好手艺,我却不敢开口请他为我打制像模像样的书桌和书架。修建新居欠下了不少债,再说,我一年前高考落榜,他心头还一直憋着火。这些奢侈的想法,不提为好。值得高兴的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尽管简陋。

我开始使用电脑写作比较迟,在2005年。那年,距离我结束断断续续出外打工的奔波生活,一门心思沉进家乡种田、打理果园和养猪,已经有好几个年头。家中的欠债早已还清,手头也有了一些余蓄。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积累了数千册书。想到这些书跟着我委屈了多年,是该让它们出头,有个体面的露脸方式的时候了。某天进城逛罢书店后,专门去家具市场转了一圈,见到一种颇为喜欢的紫红色实木书架,当即毫不犹豫地买了一组,顺带各买了一张橙色的大气书桌和电脑桌。拉回家后,立马将从前的山寨版“书桌”“书架”清理出屋,让正版登堂入室。接下来,连夜整理书籍,忙活大半夜将它们分门别类摆放上书架。坐在漂亮的书桌前,听着电脑桌上电脑中播放的音乐,看着满壁书架里齐崭崭排列的书,我抑制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竟丝毫没有一丝睡意。睡得着才怪——我梦想与期待近二十年的“书房梦”真正实现了!

还有更大的喜悦在后面呢。2013年,我在县城里按揭了一套住宅。选房之初,我首先考虑的就是要有一间富余的房间作书房。拿到钥匙后,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了书房,购置了两壁橙色书架。

这样,我在县城和乡下老家各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房。两个书房,城里的主要放置近期准备阅读和随时需要查阅的书籍,因为我现在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城里;乡间的书房,则存放已经看过的书籍和一些报刊以及各地文友赠送的个人作品集等。有了这两个书房,我再也不用为藏书无处体面安放而揪心了。

回首我与书结缘、一路相依相伴前行的经历和个人书房的变迁史,正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序同步。我读书环境的逐步改观,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文/詹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