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邛崃市政协召开“推动临邛古城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助力城市营建”视察协商专题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肖瑶出席并讲话。
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童韬通报了相关工作推进情况。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协商发言,提出意见建议。
会议指出,古城的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统筹保护与利用、传统与现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系统性推进古城有机更新,让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文化支撑。
会议强调,要以规划引领为核心,构建科学化、整体性保护体系。以全域规划引领保护格局,摒弃“碎片化”思维,严格按照《邛崃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邛崃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古城系统性保护。以空间重构激活文旅动能,构建“内联外畅”的文旅协同体系,形成文化赋能、流量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以项目攻坚推动有机更新,围绕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积极策划包装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要以文化解码为抓手,推动传统文脉的活态传承。深挖“凤求凰”文化、邛窑技艺、邛酒酿造等核心文化资源,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专题文化展馆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转化。聚焦业态场景升级,创新表达形式,以“古城+研学”“古城+国潮”等模式开发文旅产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共振。强化人才支撑,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鼓励青年创客参与文化IP开发,为古城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要以产城融合为路径,激发古城与城市协同发展动能。推进微更新、微打造,在完善基础功能的同时,通过“绣花功夫”保留市井烟火气,实现民生改善与文化空间营造的双赢。培育“主客共享”的新业态,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文创市集、主题民宿等轻资产项目,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的良性循环。彰显民生温度,重塑城市更新范式,以老旧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为抓手,加强便民服务生活圈建设,让原住民留得住、新市民进得来,真正实现“烟火气”与“文化味”共生共荣。
会前,与会人员先后前往古城酒店、苏家大院、鼓楼、张公馆等地,详细了解临邛古城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相关情况。
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李显军、徐戎、王祥、杨禹芬、方志勇,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沄璋,部分政协委员,市政协相关委室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记者:王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