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成都市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对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进行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凝聚共识、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持久动力源泉。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关于大力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建设“三城三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期间,成都成立了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成都银行文创支行,发布了“天府成都生活美学地图”,并为首批成都文创产业园区授牌。
会议以电视电话形式进行。市委书记曾洪扬在成都主会场参加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惠朝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忠,市政协主席欧俊波等在邛崃分会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表达。成都提出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就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抓手。要将其作为长远之策和“金字招牌”,持之以恒打好“组合拳”,营造生活场景、消费场景、文化氛围和社会影响。力争到2020年,“三城三都”品牌行业价值凸现,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35年,“三城三都”闻名于世,建成世界新兴的文化名城;到本世纪中叶,天府文化享誉全球,成都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坚持文创与城市文化、城市美学、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美好生活相融合。涵养天府文化,搭建天府文化研究平台;保护天府文脉,搭建天府文化转化平台,大力弘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有文化。
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以旅游视角塑造大美城市形态,以旅游视角推动产业升级,以旅游服务提升城市品质,以旅游营销打响城市品牌。紧紧围绕熊猫、交子、绿道、休闲、美食五大品牌,实施旅游国际化和“旅游+”“+旅游”战略、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等。
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世界一流场馆,打造顶级品牌赛事,积极发展职业体育等。着力构建均衡发展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体系,统筹推进全市体育场馆建设;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级别赛事培育为核心,筑牢世界赛事名城的主体支撑。
高目标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塑造美食文化、打响本土美食品牌、培育多元美食产业、打造世界美食高地。着力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管理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餐饮品牌企业。实施“美食+”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战略,深挖成都美食文化附加值。
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塑造音乐品牌、培育音乐人才、孵化原创音乐、繁荣音乐消费、壮大音乐企业。加强与国外音乐领域交流互动,鼓励“成都造”音乐产品“走向国际”。
高质量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打造“名展”、培育“名企”、建设“名馆”、壮大“名业”。构建国际会展业空间布局,聚力打造一批龙头型会展企业,加快扶持一批中小型会展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展会。
会议强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事关成都长远发展宏大事业,要聚力开放创新,营造尊崇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优越发展生态。要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加强党对文化建设领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与时俱进融合发展;要汇聚培育一批文化名家人才,主动为优秀文化人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要支持文化创新创造创作,创作生产出反映城市发展进步、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鼓励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将其作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城市转型新方向;要加强文化国际交流合作,讲出讲好成都故事,让世界认识当代的成都、看好未来的成都,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天府文化影响力;要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记者 古若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