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在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邛崃片区中心实验室内,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检验检测工作,气相色谱仪灵敏地捕捉着酒样中微量的风味成分,质谱仪精准地解析着复杂的分子结构,液相色谱仪则筛查着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指标,一派忙碌的景象。

今年9月17日,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邛崃区域酒类检测共享实验室正式揭牌,一种服务于酒类检测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质量检测与服务模式诞生。据介绍,该实验室是成都市场监管部门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邛崃推动“立园满园”工作、构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关键一步,着力帮助企业解决检验难题、强化质量管控,为邛酒产业提质增效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这一举措源于一场面向企业的深入走访活动。工作人员在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中,发现邛崃不少酒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几类共性难题:自建检测实验室成本高昂,一台精密仪器往往需要数十万元投入;专业检测人员引进难、留住更难;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质量管控要求。这些现实问题,成为制约企业提升质量、创新发展的瓶颈。
“了解到这些痛点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一条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的新路径。”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协调,在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和邛崃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联合邛崃市酒业协会,共同筹建了这个共享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检测服务+技术支撑+企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为企业提供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成品出厂的全链条质量监控与技术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中小酒企发展瓶颈。
共享实验室负责人张光伟表示:“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建实验室需要购置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大型设备,前期投入超过20万元,后期的维护、耗材等持续开销更是沉重负担,现在企业只需按需使用共享实验室的服务,大大缓解资金压力。”
据了解,共享实验室现有14名专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在酒类检测领域经验丰富,不仅提供检测服务,还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短板。

目前,实验室已具备100多项指标检测能力,可以检测白酒、烈酒、露酒、配制酒等各类酒品,覆盖酒类生产的原粮、水和环境微生物等相关指标,积极构建区域质量标准体系,通过统一检测标准,推动邛酒从“原酒供应”向“标准输出”转型。
未来,实验室计划开展系列培训与咨询活动,提升酒企内部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推动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针对邛酒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开展酒类原辅料、包装材料等上游环节的检测服务,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全方位提升邛酒的市场竞争力。
记者:王维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