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全球主题设定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旨在应对国际粮食危机并强调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作为分主题,倡导节约粮食的社会风尚。
金秋时节的邛崃,田野间满是丰收的图景:沉甸甸的秋粮颗粒归仓,农机轰鸣着加速小春播栽,共同奏响了 “粮丰农稳” 的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近年来,邛崃市坚定落实中央和省、成都市保障粮食安全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着力贡献“天府良种”“天府良田”“天府良技”。2025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5.4万吨,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平均实收产量达700公斤/亩,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平均实收产量更是突破888.82公斤/亩。
作为国家制种大县、全国产粮大县、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同时也是“天府粮仓”主产区,邛崃正以“深耕良种、智慧种植、建强良田”为路径,为全年粮油丰产筑牢根基,奋力书写新时代 “天府粮仓” 建设的邛崃篇章。
深耕一粒种
以“种业芯片”夯实丰景之基
3月,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5月,2个品种入选年度超级稻;10月,央视点赞杂交水稻新品种产量提升5%—15%…… 翻开邛崃种业发展的“成绩单”,一连串时间节点记录着邛崃攻克“农业芯片”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邛崃牢牢扭住种子这一关键,以西南唯一、国家首批布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为核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起“一核两区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水稻、油菜种业为基础,畜禽、蔬菜等为突破”的“大种业”生态。
在种业园区,邛崃已搭建起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等7个高能级科研平台,建成10万平方米种业科创空间,成功吸聚先正达、荃银高科、国投丰乐等32家种业及关联企业入驻,吸引12个科研团队、107名专家人才扎根。截至目前,已培育出“川种优3607”等83个新品种,让一粒粒“邛崃育”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最终端上百姓餐桌,成为“天府粮仓”的坚实良种支撑。
智慧赋全链
让“数智动能”激活种植效能
算法成新农具,数据成新肥料。在邛崃的田间地头,这句生动的表述正成为现实。
在天府现代种业园,蓝皮肤的智能机器人“阿崃”是名副其实的田间“智慧眼”——它不仅印着可爱的熊猫、川剧脸谱IP,更集成了多维传感器与AI算法,能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等10余项气象数据,通过图像识别监测作物叶片长势、预警病虫害,还能声光驱鸟,如今已成为农旅研学的 “打卡点”。
在育秧环节,突破传统人工检测瓶颈,育秧流水线作业质量检测终端以高精度视频捕捉和AI模型,将单盘合格率判定准确率提升至99%,高埂街道共富村育秧基地的大型秧苗传输机“天车”,更高效打通了秧苗从车间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8月以来,数智农测仪与智慧管理平台的落地,让农户实现“足不出户管百亩田”,靠太阳能供电的数智农测仪,通过土壤墒情、叶片温湿度等传感器实现全天候监测。
云端平台则经AI模型深度分析数据,精准预测作物生长周期、预估产量,提前7—10天预警病虫害,甚至连灌溉时间、施肥量都能精准到每块田,系统预测精度超99%。
邛崃的 “智慧种粮” 成果,也多次受到央媒、省媒关注。今年4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5分钟直播报道机械化育秧场景。10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聚焦数智农测仪的“AI + 种植”应用。《四川农村日报》以两个整版篇幅,解码天府现代种业园的“全能种子”培育,印证了科技赋能下邛崃筑牢 “天府粮仓” 的坚实步伐。
建强一方田
用“高标准农田”托举丰产希望
“有良种,更要有良田。”这是邛崃发展粮食生产的“先手棋”。
10月16日,在邛崃市高埂街道白玉村,连片规整的高标准农田里,无人机正穿梭撒播油菜种子。作为“天府粮仓” 邛崃片区的核心承载地,这里依托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形成“以高端粮油为主导,高端水产、稻虾共生、生猪养殖、羊肚菌为辅”的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
如今行走在邛崃乡村,“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常态。近年来,邛崃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小田变大田”工程,使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90%。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03万亩,根据规划,2026年还将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8000亩,为粮食持续增产提供坚实的耕地保障。
记者:王亚姣 周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