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巡礼】凤凰精神 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10-17 14:00

邛崃,四川省最早的三个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从贫穷落后的谷底起步,迎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伴随时代发展的脉搏,创造了许多辉煌,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在前进镇凤凰社区有一个不大的陈列馆内,一张张旧照片讲述着不平凡的过去……

从成温邛快速路前进镇入口望去,一排排整齐靓丽的二层联排小洋房格外吸人眼球。走进小区,干净整洁的道路,停摆整齐的小车,各家各户花样繁复的花花草草,让人生出一种幸福感。三三两两的住户在门前谈天说地,笑容满面。

这里是前进镇凤凰社区,40年前“敢为天下先”的前进镇凤凰村。

1978年,前进凤凰村耕地1100亩,人口800,发展十分落后。“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够买包经济烟”,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平地一声春雷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大地迎来改革春风。凤凰村干部群众思想空前大解放,生产积极性无比高涨。

凤凰人“敢为天下先”的大胆举动,定格在1980年2月13日的那一天。

其时,前进公社十七大队的202户世世代代只会摸锄把的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工商联合企业——“邛崃县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要发展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没有门路,四没有厂房。四无情况下,怎么发展呢?”时任村支书的谢福州心里充满疑问。

40年后,他回忆说,凤凰村起步可归纳为三句话:公社支援八万砖,国家贷款二万三,支部书记把家搬。于是,资金和场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要得富,农工副;要小康,农工商。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那一年,凤凰村成立了农业公司、工业公司、商业公司、副业公司。酒厂、油厂、加工厂、羊毛衫厂等20余家企业也应运而生。

年终决算:凤凰村总产值比1979年增加37.6倍,人平年值1473元,人均收入陡增到345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凤凰村农工副商总产值近1.1亿元,农民由贫困步入温饱。电话、彩电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6年,邛崃市委提出“工业强市、振兴邛酒雄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凤凰联合企业实施转制,让更有实力的企业渔樵集团转接凤凰联合企业,让凤凰联合企业这面鲜艳的旗帜继续在川西平原高高飘扬,发挥出潜在的功能作用。

如今的凤凰村乘着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更是扶摇直上。

王元军今年32岁,“我算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和传承者吧?”望着不久前刚结束秋收的大片农田,王元军笑着说,得益于改革,家里很早就做起了小生意,生活算是富裕。眼光更长远的他,毕业后坚持留在家乡,成立专业合作社,承包村里近百亩农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每年有近80万元的收益。

“‘凤凰精神’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干劲和行动。”回想起这些年的奋斗,王元军说,自己最大的动力就是前人奋斗的历程和“敢于天下先”的凤凰精神。

不止是土生土长的王元军,固驿镇的何思均也在凤凰社区大展拳脚,成立了榆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1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此外,远近闻名的农凤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金鑫猪业种猪合作社更是凤凰社区多年来蓬勃发展的象征……

据前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坚持产业立镇、产业兴镇,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凤凰村根据自身资源情况、产业和区位等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如今,当地已建成了优质水稻制种、小麦良种繁育、特种养殖基地,大力推进生态农庄建设,传统单一农业发展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转变,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景观轴,形成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刘辉书是凤凰社区的居民,住在宽敞的凤凰集中区小院,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真没有想到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没有想到住进新居后,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从人均收入一千元到现在人均收入一万多元,那是个什么概念?!”刘大妈感概地说,“娃娃长大了,家里经营汽车生意,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刘辉书买了养老保险,在小区里过着清闲日子,“就愁咋个耍,哪里去耍。”

四十年发展,四十年成就。

如今的凤凰社区,绿树成荫,企业林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新农村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依托“凤凰陈列馆”,凤凰社区传承“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凤凰精神,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在这片肥沃广袤的土地上谱写着前进的新篇章。

记者  方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