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我市遭遇主汛期第一次区域性强降雨。雨情就是命令,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科学研判雨情汛情,严格落实责任,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处处上演着干群齐心、全力防汛的生动场景。
地灾监测员在一线
一场暴雨席卷而来,黑压压的乌云紧贴着高何上方的天幕,倾盆大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趋势,高何镇靖口村2组地灾监测员杨仁富的心悬了起来。7月2日早上天一亮,杨仁富冒着大雨上了山,一一确定地灾点位没有险情后,才沿着陡峭的山路返回。
“启动暴雨橙色二级预警”,当天上午10时,刚回到家中,杨仁富就收到预警信号。他立即协助村委会组织村民转移到避难所,下午降雨逐渐变小,他的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7月3日下午,经过大雨的冲刷,山村更加葱郁秀丽,杨仁富却一刻也不敢放松。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一身迷彩服,头戴地灾检测员安全帽,手拿铜锣,正准备前往负责的月儿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大雨停后,更要密切监视。”
月儿田不稳定斜坡,是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形成的,在强降雨条件下容易滑坡。不稳定斜坡形成后,杨仁富就成为了村里的地灾监测员。
沿着一段崎岖的山路,记者跟随杨仁富一起上了山。一路上,山道狭窄陡峭,由于连日的暴雨,更是泥泞难行。
杨仁富的第一个监测点位在半山。到达时,记者已经气喘,而55岁的杨仁富却健步如飞。从半山往下看,受地灾威胁的10户人家就坐落在山脚下。
确定点位无隐患后,杨仁富继续在泥泞的山道中前行,一一确定泄洪沟通畅,山体无裂缝后再返回。记者计算了一下,从山脚到山顶,往返要走1.5公里崎岖山路。作为地灾监测员,三年来,杨仁富每天都要到靖口村的三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逻,每天至少六趟,而且雨下得越大,走得越勤,哪怕是半夜三更,只要下大雨,就必须上山。
每次监测完后,他都要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随时监测,及时通报,这些工作都必不可少,只有平时不懈怠,才能最大限度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去年8月的一个下雨天,杨仁富像往常一样上山巡查,不慎踩滑,从2米高的山岩上摔下去,他坚持爬起来巡查,确定各个地灾点位安全后才回家治疗……
一路上,杨仁富讲得轻松,却让人听得惊心。虽然一开始家人也反对他做这个工作,但杨仁富却笑着说:“山脚下有30多个人,如果发生滑坡后果不堪设想,我既然做这工作就必须要负责到底。”
镇村干部坚守防汛前沿
7月2日凌晨起,平乐镇遭遇强降雨、暴雨袭击,降雨量达到114.3毫米,全镇15个村(社区)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该镇党委快速反应,立即安排部署防汛工作,将防汛防涝工作摆到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全体镇村干部火速投入到防汛一线。
大雨来势汹汹,副镇长汪艳顾不上重病住院的丈夫,顾不上在回龙镇被淹的家中老人,顾不上无人照顾的孩子,冲在防汛抗灾最前线,第一时间带领镇村干部冒雨来到各个防汛重点地段排查险情,与村两委干部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推进道路清理、交通指挥、疏通水道、设立警示线等系列工作,齐心协力控制汛情。
同时,对骑龙村低洼地带住户挨家挨户进行排查,耐心劝导转移,一户不漏,尽最大努力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得知有群众在前期经过多次劝说后又回到危房居住,汪艳顾不得雨天路滑,积水难行,与村干部立即赶到农户家门前,一边给群众打着伞,一边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不晓得大雨会下多久,不晓得水会涨多少。不转移,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在汪艳和村干部的劝说下,群众态度有所松动,汪艳立刻和工作人员一起帮助农户把必要的生活物品搬离,又过了近半个小时的劝说,农户终于答应不再搬回危房。汪艳嘱咐村干部要随时密切关注转移群众的情况后,才和几名干部一起离开奔赴下一个防汛点位。
连续十几个小时马不停蹄地工作,汪艳顾不上被雨水打湿的衣服和鞋子,也忘记了自己家中被淹的险情和重病需要照顾的丈夫。工作人员劝她回去休息,她摇摇头神色平静地说:“没关系,我和大家在一起,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就是胜利。”然而背地里在接家里打来的电话时,总能看见她面带愧色地跟家人解释。
“做你该做的。”汪艳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知道女儿肩上的责任,支持女儿的工作。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汪艳工作的动力。在防汛预警期间,汪艳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步,即使凌晨休息时分,也及时关注着微信工作群里各个防汛点位的实时情况,时时刻刻将群众的安危记挂在心上。
学校学生妥善转移
7月2日,回龙中学按照市教育局工作安排,开始进行七八年级学生期末测试。
“最近几天,上游持续强降雨,学校外河水上涨,可能有危险。”当天一大早,学校校长汪孟良一到校就会同副校长李德魁、德育办主任左敏前往学校门前河边查看水情,回校后立刻召集全体行政成员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水情启动紧急预案:第一,保证在校参加期末考试的128名学生的安全;第二,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
紧急预案启动后,学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防汛抢险工作。汪孟良密切关注水势,保持通讯通畅,随时向上级部门保持联络;教导处负责将学生转移到楼上安全位置;班主任到场守护学生安全;德育办和后勤迅速组织其余教职工负责转移学校各室贵重物品。
12时左右,学校操场开始缓慢进水,水势比较平稳。全校教职工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保障学生安全;另一组教师开始有序对学校低洼地段各室器材设备进行转移。
下午1时,轰隆一声,急速的水流冲塌围墙,涌入校园。不到10分钟时间,办公楼和教学楼就已经进水达到一米多深,速度之快,始料未及。汪孟良和左敏迎着齐颈的洪水将橡皮艇拉到办公楼前。
半个小时后,校园的水最深处达到2.4米。汪孟良、左敏驾驶橡皮艇巡视校园,并向上汇报情况;左敏等老师在水中冒着将近一人深的水开始一趟又一趟将困在办公楼里面的教师全部转移到教学楼上。
晚8时许,水势停止上涨。学校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召开专题会,行政、教师全部安排到班上。学校被水围困,学生已经无法回家,班主任及时通过班级群向家长通报学生情况,向家长报平安。
大家彻夜未眠,守护学生夜晚安全工作。
7月3日凌晨0点,水位下降到1米5左右。凌晨1点,在汪孟良的带领下,左敏、张水良、朱常伟、黄俊成、陈永忠、黄先礼7位老师利用洪水消退的时机,连夜开始清淤工作,奋战到天亮,将办公楼淤泥全部清扫干净。
上午7时,家长陆续到校将学生全部接走,安全回家。
随后,回龙中学迅速召开教师会,布置校园清淤任务,全体教职工开始了校园清淤工作。
直至4日下午7时,回龙中学全体教职员工通过三天两夜的奋战,校园清淤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记者 王亚姣 李燕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