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8点,牟礼镇,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一片水田里,黄祥带领工人开始当天的第二轮捕虾。
大伙儿将船移到固定位置,拉起事先放好的地笼网,很快网里一群张牙舞爪的“虾兵虾将”被拉出水面,放进船舱。然后陆续送到路边装筐,运到分拣中心,冲洗后筛选鲜活的虾称重、装箱运走不到2小时后,到达成都各大市场及餐馆。
时值初夏,进入小龙虾消费旺季,大街小巷的龙虾店人声鼎沸、生意红火。水涨船高的市场,也催生了小龙虾养殖。
牟礼镇开元村村委会主任、34岁的黄祥瞄准商机,带领当地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大力发展水稻和小龙虾综合种养。除了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身份,黄祥还是邛崃稻渔源农业合作联社负责人。合作联社包括40多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成员单位,目前水稻和虾混合种养面积达2000多亩。
“我买10斤。”“我买20斤。”……上午9点多,还有不少顾客专程从成都开车到分拣中心挑选小龙虾。
“这里的虾刚从田里捞起来,新鲜,味美,价格也比市场上优惠。”成都客人秦先生说,经朋友介绍,他已经单独过来买了好几次。
“今年正式开始稻虾综合种养,前两年我就一直考察小龙虾市场,发现成都市场的小龙虾一半以上都还是从湖北、江苏等外地购买,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值得挖掘。”黄祥说。
去年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元村引进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带来资金,省农科院、成都市农科院、成都市农委、邛崃农林局专家提供技术。今年3月中旬,水田里投入第一批虾苗,通过一个多月的科学饲养,4月下旬开始捕捞。
“比小龙虾主产区湖北提前上市,买了好价钱。”黄祥介绍说,但近期湖北等地小龙虾大量进入成都市场,价格有所下降,“今天大概捕捞6000斤,按个头大小价格不同,小一点的每斤20元左右,大一点的30多元。”
“邛崃生态环境好,养出来的小龙虾底板(肚子)干净,肉质饱满。稻虾种养是根据水稻生态特征、虾的生活习性和本地气候设计的立体高效种养模式。”来自湖北的养虾专家杨永江告诉记者,传统水稻种植地,农户靠水稻的收入很有限,邛崃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结合,不用农药化肥,走出一条绿色、立体、高效的生态农业道路。
“第一年,我们的水草处在生长阶段,养殖技术不够成熟,产量没有达到顶峰,估计能把本钱拿回来,明年就是纯利润了。”据黄祥估计,今年每亩产量约300斤,预计2000多亩可产70万斤。5月下旬,水田开始插秧,大部分小龙虾也已经捕捞上市。到水稻收割完后,又将重新开启小龙虾养殖模式。
记者 李燕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