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三):潮涌四十年 邛崃再出发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01-02 11:47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如同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号列车从此驶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邛崃,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乘着改革的春风勃然跃动,弹奏出动人乐章。

回望40年,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早已深植于我们这座城市。在探索中前行,在奋斗中崛起,我们的城市已镌刻下无与伦比的巨变,目之所及处,无不是最美图景。

奋斗临邛,幸福到崃。1980年,前进镇凤凰村凤凰联合企业的创立,扛起了邛崃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旗帜,从此,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诞生全国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从无到有培育“精新智造”产业、改革创新天邛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建成全国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邛崃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革新精神如潮涌动、从未停歇。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伟大的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当前,邛崃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头,实现新一轮跨越提升,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这些贴心的小幸福,将汇成整个城市发展的大目标大梦想,激励着邛崃接续向前奋发拼搏。

未来闪亮,只争朝夕。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今天的邛崃,将全力融入成都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战略背景,勇担成都“西控”“南拓”使命,努力在成都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实现崭新跨越、绿色崛起,进入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

本网本期继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全面展现邛崃经济建设、城市面貌、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探寻邛崃经验,增强发展信心。

教育花开

“一排土房子,几排长桌子,一群泥娃子”,曾是邛崃农村学校最直接、真实的素描。

改革开放以前,我市中小学校舍残破,设施极其简陋,有的山区学校不得不利用百年庙宇、祠堂作教室。“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改革开放后,邛崃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1984年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工作,1996年“十年普九”结硕果。2000年起,我市开始普及高中教育。2004年以来,我市又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市大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完成了市域内学校的布局调整,建立近20所九年制学校。芦山地震后,我市全部山区学校又实现提档升级,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优美校拔地而起。

40年来,邛崃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年龄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高学历、有水平的老师挑起教学大梁,并成为校园的新风景。同时,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考上线人数一路攀升,一大批特色办学学校涌现出来,特别是艺术教育受到全国一致赞扬。在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国际化的浪潮中,邛崃教育勇立潮头,“县管校聘”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推广,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认定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薄弱学校基本实现全面脱薄,一大批教师学生走出国门交流学习。

如今,邛崃教育正以建设成都西部区域教育消费中心为目标,以创建“省市学校示范群”为抓手,加强区域协作,加快提升邛崃教育品质,加快精品幼儿园建设,加大义务教育段优质资源覆盖,提高西部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邛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贡献教育力量。

文体繁荣

40年前,邛崃仅有灯光球场、电影院、川剧场三个文体设施,群众业余演出组织、文化创作作品少之又少。40年后的今天,邛崃不仅建起了图书馆、艺体健身中心、镇乡文化站、绿道、自行车高速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载体,而且民间文化艺术创造也掀起了高潮,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越发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后,邛崃相继建成邛崃电影院、临邛剧场、艺体健身中心、图书馆等重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每个镇乡均建立综合文化站,每个村(社区)建立综合文化室;先后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农村便民书店、农家书屋、农村“111”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2”农民健身工程、绿道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文化体育项目,为城乡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送去了怡人春风。同时,覆盖市、镇(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邛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使邛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特别邛崃市艺体健身中心的竣工落成,彻底改变了邛崃城区文化设施的“旧、小、乱”现象;特别是河滨绿道的建设和自行车高速的建设,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也让群众文艺社团组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邛崃先后成立了文联、摄影协会、作家协会、临邛书画院、文君文化研究会等民间群众文化机构。各文艺社团认真组织广大会员,与文化单位紧密协作,在繁荣邛崃文艺创作、辅导群众文化骨干、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开展文化理论研究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不仅如此,社区群众业余演出组织也开始在我市迅速兴起。在城市社区,市老体协川剧演唱队等各类表演队十分活跃,在各镇乡,群众业余演出组织也搞得红红火火。

同时,改革开放后,我市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保护修缮,周边环境明显改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1989年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

另外,非物质遗产保护文化力度加强。“瓷胎竹编”、“竹麻号子”、 “邛陶烧造技艺”、“孔明灯制作技艺” “夹关高跷”、“固驿春台会”、“平乐古法造纸技艺”、“花楸贡茶制作技艺”、“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等先后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社保福祉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打通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益……

从只保障国企职工到基于劳动权保障所有劳动者,从保障全体劳动者再到对全体居民的保障,从社保成立之初人均不足100元到1000多元,从大病统筹只管住院到报销水平达到80%、90%……

改革开放40年,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市的就业、养老、失业、医疗、维权、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密织的社会保障网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社保改革的实惠。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养老保险从国有扩大到集体,大病统筹覆盖面逐年扩大,参保人数急剧增加。

社会保险由当初养老、失业两个险种发展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的五个险种,参保对象从单一的国有企业职工扩展到城镇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事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灵活从业人员,对城镇劳动者实现全覆盖,随后养老保险扩展所有农村群众,现在几乎人手一张社会保障卡。2018年,邛崃率先将社会保障卡拓展为就诊卡,市民持社会保障卡在市医疗中心医院挂号、就诊、取药、结算一卡搞定,便民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我市医疗保险从21世纪初期在全市行政事业、所有企业单位和下岗职工中实施,2007年扩展到城镇居民,加上农村新合医疗, 医疗保障制度已实现城乡全覆盖,惠及邛崃60多万群众。

在就业方面,作为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全国试点工作,这几年,我市积极开展全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健全“三级中心、四级网络”社会关爱援助运行体系,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对城乡低保、困境儿童、困难职工、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对象实行“量体裁衣”式救助。

为老服务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四川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绘制“幸福养老关爱地图”,全面掌握全市养老服务业情况,建立市、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格局,构建三级养老服务格局,打造高端康养产业,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探索出具有邛崃特色的“1+3+n”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