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寄予了殷切希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全力融入天府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精美-邛崃”,邛崃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邛崃市委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什么是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公园城市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绿色低碳高质量生产,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
■建设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
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
坚持突出公园城市形态
厚植生态资源筑“底”
重塑大美形态筑“景”
发展天府文化筑“魂”
变革生产方式筑“核”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筑“本”
■建设目标
用1-2年时间推动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
用3-5年时间基本形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雏形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关键词:生态价值
珍惜和保护邛崃“山峦如黛、秀水宜人”的自然禀赋,凸显精美邛崃望山亲水的城市特质,建立区域一体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格局,打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
●用山水勾勒城市轮廓
全面落实“西控”要求,构建“三线两区”生态格局,筑牢市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两极、一轴、三区、十一镇、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打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立体呈现城市晨、昏、雨、晴的自然山水景观。
●用绿色填充城市空间
推进新城区“公园+”、老城区“+公园”,2020年建成泉水湖生态湿地公园、种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高铁站广场公园,加快打造青少年陶艺公园、相如汉赋文化主题公园、上林滨河体育公园、文君新城中央商务公园等新的公共空间,统筹布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田园湿地公园、山地游憩公园、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公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构建多级城市绿地体系,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增花添彩、见缝插绿、绿地成网,不断提高绿地覆盖率。优化主要河流、道路、公园、城市节点等重点区域植物选择和色彩布局,以市花市树增量提质打造示范带。实施9条特色花树大道和3个花园式特色街区建设,提升景观效果。城镇背街小巷增加海棠、红梅等花卉彩叶植物,实现开门见园、推窗见绿。
●用绿道串联城市体系
以“两环六廊多线”为总体格局,建设总长度768公里的市域绿道体系。加快500公里农村四好路建设和绿道化改造,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按照“工商农旅文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在绿道建设中融合文君文化、邛窑文化等特色元素。
关键词:美学价值
落实“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要求,坚持一图一册精准规划,一砖一瓦精雕细作,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
●增强城市艺术性
高起点开展城市设计,高水平塑造城市风貌, 高质量打造城市景观。加快 6个片区控制性规划和2个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塑造城市自然庄重的美感。突出城市主色彩,合理搭配自然色彩、流动色彩、灯光色彩以及辅助色、点缀色,形成整体上协调,内涵上传承文化的城市色彩体系。以“街区制”理念全面推进公园街区建设,推动形成“一街一主题、街街有景致”。实施景观照明提升工程,打造光彩靓丽城市夜景体系,构建独具审美认知的城市意象。
●推进全域景观化
加快推进平乐古镇·天台山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实施国家级天府文化临邛文博创意、南丝路·天台山国际旅游度假示范区项目,把交通路线建成风景长廊,把镇村建成特色景区,把农户庭院建成精致小品。加快推进5.31万亩全域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打造一批集产区、景区、社区为一体的主题田园综合体。注重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梳理和保护,同步修编林盘保护规划,打造一批体现天府“乡愁”、功能复合的示范性川西精品林盘,塑造“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美丽城乡形态。
●描绘大地风景线
以三条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现代种业园区示范区、邛茶走廊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区域为重点,高水平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推动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加快建设夹关“茶旅小镇”、高何“红军小镇”等特色镇,打造桑园黑虎村、文君文笔山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打造桃花村、梨花村等特色村落,构建“远观有势、近览有质、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重构城市水系,突显“依水筑城、以水润城”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构建“8河、11湖(库)、百渠”水网体系,体现城市水文化魅力,再现“水润临邛”的美景。
关键词:人文价值
挖掘城市文脉,传承城市记忆,用文君相如等特色文化为城市画龙点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彰显千年古城文明气韵。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高水平实施邛窑遗址保护利用,实现文物保护传承与公园城市形态有机融合,造就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开展文创作品创作、传统技艺研究、市场产品运营,发展文博休闲、文化创意、艺术教育三大文创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增强城市可读性
科学划定兴贤街、大北街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再现“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等文化典故。在绿道建设、背街小巷治理、城市节点打造和社区亲民化改造中,植入城市文化元素,造就城市独特个性,勾勒富有特色的邛崃印象。深挖城市文化的当代价值,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本土文艺精品创作,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识别体系。
●让城市更具情怀
积极打造平乐音乐小镇、卧龙白酒小镇等特色村镇,塑造“醉美邛崃”文化惠民活动季、“文君古琴艺术节”、“南丝路马拉松”等公共文化品牌,推动古城“可进入、可参与”,让城市的千年积淀映射更多人文情怀。大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健康关爱体系,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创构生活美学地图,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关键词:经济价值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勇担“南拓”发展使命,走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
●创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走低污染、高效能的内涵式增长道路,打造“3+N”百亿级产业集群。以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组织经济工作,坚持质量和效率导向,促进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培育新经济产业场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新业态。
●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突出粮油及高端种业、茶叶、林果三大特色产业,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打造5个以上国内知名拳头产品,培育5家以上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开发乡村资源,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培育都市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建设,把乡村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载体和公园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承载地。
●创新低碳城市建设途径
按照藤蔓城市理念推进羊安现代产业新城,构建“一湖、三河、七廊、多林盘”的公园城市生态体系;按照农业主题公园方式打造现代农业种业园区,集聚总部、科研、生产、农业公园、双创基地等功能,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自然排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形成“低碳—生态”的城市绿色排蓄体系。
关键词:生活价值
构建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圈,推动高水平的城市管理,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引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公园城市生活价值。
●构建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圈
从“在社区中建公园”转变为“在公园中建社区”,推进拆墙透绿和微景观营造,营造尺度宜人、亲切自然、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聚焦群众需求,完善三级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公服圈”。
●推动高水平的城市管理
实施全民绿色行动,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展馆和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实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及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优化“自行车道+慢行道+绿道”的慢行交通系统,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出行。
●全面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强化大气环境实时监测,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持续上升,争取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保持在成都市前列。大力实施“治水十条”,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水污染指标持续下降。实施“治土十条”,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