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歌曲《远村》火了高埂镇千亩荷塘,6月29日,记者在光明村文君荷塘游步道上看到,许多游客慕名来此写生作画。其中,一名白发老人颇引人关注,“这里的荷花与其它地方不同,连绵不绝,无边无际,非常壮观。”老人名叫黄世明,今年已73岁,是一名老党员,专注荷花主题创作已有数十年。他说,他想把自己创作的“荷花扇”带到这里义卖,捐助山区留守儿童,让荷花品格感染更多人。
七旬画家的荷花情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6月下旬的文君荷塘美不胜收。白鹭在荷塘上空盘旋,青蛙在水中欢唱,高低错落的荷叶,随风轻摆,挨挨挤挤,连接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正午烈日下的荷塘,荷叶像举起的一朵朵小凉伞,微风拂过,掀起几片荷叶的裙摆露出浅色泛白的叶底,深色和浅色的荷叶层层叠叠,与点缀在其中的荷花在阳光下交相摇曳动人身姿。走近荷塘,便能闻到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荷塘边,黄世明正研墨挥毫,勾勒荷花。老人家住城区,长期创作花鸟山水,其中又独钟爱荷花。文君荷塘给他带来了许多灵感,因此经常到这里来写生。
老人说,他的老家也有一池荷塘,每天在荷塘边看书时,荷花的芳香、荷叶的青翠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刚开始画画都是自学,边工作边学画,退休后遍访四川名师,学习花鸟、山水、书法,每周星期天花4个小时去老师家学习1个小时,就这样学习了5年。”老人不仅向多位老师学习绘画技巧,也到全国各地去领略不同的荷花美景。
“很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高埂来看望姑母,她家当时就住在荷塘边上。第一眼我就被高埂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住了。它连绵不断的成片规模和一望无际的壮观气势,很震撼。”看望姑母期间,黄世明老人便在高埂文君荷塘进行了多次写生,对不同品种荷花的颜色、形状、姿态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促成了他后来以文君荷塘为灵感创作出作品《十里红荷香不断》,并参加了各级书画展览。
黄世明老人笔下多是写意大气的泼墨荷花,饱蘸水墨,荷花亭亭玉立,素雅多姿;荷叶外实中虚,笔触细腻。多年来,老人的绘画作品多次受邀参展,举办过两次个人绘画展,出版过两本书画集,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老人心中的荷花已是高洁品格的化身,“荷花是君子之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也当如此,高洁处事,清白做人。”
将清风长留在人间
为探寻老画家的荷花情结,记者走进黄世明的工作室,看到了又一个令人震撼的场面,一把把刚刚画成的荷花扇摆得满屋子都是。
黄世明家住南岳街的一幢老旧楼房里。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一把团扇上画工笔荷花,依然是那身很旧的衬衣,那双很破的凉鞋,完全不像记者以前看见过的那些艺术家的行头。那种朴实深深打动了记者。
“你画这幅工笔要多长时间?”“两天。”“两天?”记者以前以为对于画家来讲,这应该是件简单的事情,又指着一堆折扇问:“这些折扇呢?”“也要两三个小时”。记者看着面前堆成山的荷花扇惊呆了,那这些加起来得花好多时间哦,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为什么要画这么多荷花扇?老人这样解释:现在正值盛夏,很多人习惯随身携带一把扇子,我想把荷花的清风写进扇子,让这股清风吹起来。听说高埂要举办荷花节,我想把荷花扇带到文君荷塘去义卖,捐助给那些山区的留守儿童。
黄世明曾担任邛崃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是一名党员,已有三四十年党龄了。从医50年,黄世明以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从不乱开药方,不收红包。
“我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从医要有医者的道德操守。尽心看病,清白做人,不能加重病人负担。”老人印象比较深刻的病例是二十多年前,有一个菜农的孩子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肝硬化,家庭困难无法支付医药费。黄世明得知情况后,马上将小男孩送到医院,并将微薄的工资全部捐助给小男孩,不仅如此,他还四处奔走,为男孩筹集善款。黄世明老人的医术和医德在当地都有很好的口碑,曾经有很多病人家属为表示感谢主动给他送礼,都被他一一婉拒了。50年来,他坚持不拿病人一针一线,不贪公家一分一毫,在他看来,这是作为党员和医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
黄世明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书画创作,退休后仍然坚持学艺,遍访名师精心研习。他主攻绘画,特别是荷花创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老人心中的荷花是高洁品格的化身。“我画荷在意不在形,想通过以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将清廉高洁的荷花品格传递给更多人,感染更多人。”
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