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不少凝结着历史痕迹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却湮没在了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被遗忘和取代。而有这么一个人,却愿意以己之力,守护老地名这一宝贵的历史信物,留住这乡愁的精神容器,他就是——凡丁。
凡丁姓聂,因认为自己是凡夫俗子,便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初见凡丁,73岁的他打扮时髦,谈笑爽朗,一点也不像“年过古稀”之人。这个“凡夫俗子”耗尽一生心血,写成《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其中涵盖了邛崃超过200个老地名及其历史渊源,跨越了临邛古城上千年历史,为邛崃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凡丁自小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历史文化研究,退休后更是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他的《记探寻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邛崃首段》还曾获得 《邛崃经纬》2014年度十佳文章奖,但走上邛崃老地名守护者这条路却是偶然。
在参加2016、2017年《邛崃地名录》校注工作时,凡丁发现有些地名解释是空白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样的情形不禁引发凡丁思考: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邛崃人,为什么会对脚下的土地如此陌生?同时,他也深切地体会到,如果再不对邛崃地名文化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最多再过20年,一些能够佐证,甚至填补历史空白的宝贵资料将被永远淹没,造成无可补救的历史遗憾。
意识到留住老地名的行动已刻不容缓,凡丁毅然挑起守护家乡地名的责任,决心用自己的努力,让老地名与其背后的故事重见天日,为邛崃人所知。
于是,他经常脚踏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向80岁以上的老人请教。通过探访、搜集、整理出了邛崃地名、历史类调查材料上百篇,形成了31万字的著作——《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
他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许多极具考古价值的地方和景观,因地处偏远,历史资料鲜有提及而逐渐为人所遗忘,甚至连当地人都不清楚它们的价值,只把它们当做寻常景物。最让凡丁感到吃惊的是,许多土生土长的人对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历史渊源竟也知之甚少,即使如大名鼎鼎的地标之一瓮亭公园。
“现在的瓮亭公园最早是卓王孙宅,这是《史记》记载的。后来战乱时期就没有人烟了。到唐代盛世,把卓王孙宅改为一处园林,叫‘水亭’,历史记载叫‘唐之水亭’。明代挖到了卓王孙家过去藏在那里的窖藏,一个古瓮,就在原址建了一座亭子,叫古瓮亭,解放后叫新公园,八十年代改为瓮亭公园。”凡丁说。
今年故地重游,他发现自己曾经亲手丈量过的一方古井——桂花井已被掩埋,自己曾惊喜地在书中提到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庙——金牛庵也面临拆迁,伴随着这些代表地方特色的景观的消失,与之关联的地名也即将失去它的意义。
老地名消失的速度太快,这让凡丁不敢停下寻访的脚步。他不断修改、增补《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今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仍然会将调查继续进行下去。让《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得以留存,其内容对二十年后的邛崃人或许有用处。”
当一个人回归家乡,故土之名,仍传扬在乡音之中,镌刻于石碑之上,摩挲于指尖,那精神时空里的乡愁,就会有所依靠,有所栖居;我们与我们的后人,就不会成为一群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儿。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乡愁。
记者 王丽 陈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