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巡礼】桑园镇向阳村:40年走出一条五彩向阳路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08 13:11

村道通户率80%,楼房户40%,家家户户都是摩托车、汽车……这是桑园镇面积最大村向阳村的现状。走进向阳中心村,风格统一的乡村别墅式楼房在层峦叠翠中若隐若现。

 

 

“路没修好,更没有车,人生病了去外地看病,只能用竹竿抬;住的茅草、土砖房,看上去好像能遮风避雨,却暗藏火灾隐患;拼了命种地,但地里长的庄稼就是填不饱肚子。”村支部书记马天清用几句话概括了40年前的光景。

变化,可谓翻天覆地。40年里,向阳村发生了什么?

上世纪70年代,村民房屋基本以年代久远的茅草房、土砖房为主,不但不结实,而且面积小,一般一屋多用,一间屋要承担卧室、厨房、杂屋等多种功能。“很多人家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有的村民家里用几口砖架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了。”马天清说。

从土砖房变成红砖瓦房,再到现在的钢筋水泥材料建成的“别墅式洋房”,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见证了这一变化。

“现在,村民的房子不但牢固,不惧风吹雨打,宽敞明亮,一般两层楼房拥有的房间能实现各种功能,而且沙发、电视、茶几等家具应有尽有。”马天清说。

房内的条件好了,房外的变化也很大。马天清说,以前村民房子周围杂草丛生,裸露地面让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房前屋后花红草绿、鸟语花香。

“40年前,甭说建房,吃饱饭都成问题。”今年67岁,曾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周丕良说,改革开放前,当地村民靠借粮为生,不到500斤每亩的产量让他们又累,收获又少,但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干,否则更没饭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向阳村村民分到了责任田,激发了大家的种地热情。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村民家里渐渐有了余粮,吃饱饭已不成问题。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村民不必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地里,还可以干点其他副业来贴补家用。

 

 

做木工、包工头、卖保险……那时,村民刘仕兵在农闲时干过很多副业,最后还干出了名堂,收入比种地更多,于是副业变成了主业,家里的地就流转出去给别人种了。

“一本、二本、庄稼为本。”以前村民把地承包给别人种时,还会遭到质疑。但后来土地流转逐渐成为历史潮流,到现在,向阳村村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942户农户共同成立了6家专业合作社,涵盖种养殖业,流转大量闲置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每亩能让村民多增加近1000元的净收益。

马天清表示,要想在地里刨出“金疙瘩”,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在向阳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刘家珍说,“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灵魂,也是向阳村的发展密码,这个密码打开了向阳村蕴藏的宝藏。”

长期以来,许多村民都想跳出“农门”,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去闯一番。可现在,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外来人造访。20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定觉寺、4000余亩原始森林、10000平米的红旗水库等等村民眼里平凡无奇的事物,成了香饽饽。

为搞好旅游开发,近年来,村里完善了公路等基础设施,着重打造康养、农业科普公园等旅游项目,农家乐也由原来的空白发展到6家。现在,向阳村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乡村振兴方案,以生态、组织振兴为主要目标,累计引入1.6亿元资金,深挖旅游资源,打造五彩向阳。

马天清说,向阳村秉持开放心态,借助外部力量来发展自己,不但引进外部资金和人才,还与市民政局,外县的村落——彭州小鱼洞镇江桥村、名山茅河镇万山村等单位“联姻”,开展党建共建,资源共享,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向阳村有很多党员在外务工,他们是村里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平时都在外地与村党支部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来建设家乡。每年春节,该村都会组织开展座谈会,邀请该村33名在市里务工的党员相聚,共谋家乡发展大计;每个月,该村还会利用为村平台及时了解在外党员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该村还将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此赢到了“成都市优秀党组织”殊荣。

“改革,淘汰掉落后生产力,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来发展村里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放,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走出去,学习别人先进经验,互通有无。”马天清表示,向阳村将进一步营造改革开放良好氛围,在乡村振兴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五彩向阳之梦。

记者 何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