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改革开放40周年巡礼】高埂镇和平村:40年翻天巨变 而今迈步再向前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10-22 13:50

黄墙黛瓦、灯笼高挂,沥青路面、青砖古墙,花木异石、荷塘秋色……走进高埂镇和平村村口,便可看见洒脱飘逸的“远村”二字,路两旁是竹篱笆围成的菜园,民居点缀在田园、林盘间,房前屋后枇杷成林,好一派“田园归家”的川西农村景致!

82岁的村民陈永文对现在很是满意 ,“道路宽敞、环境整洁,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更重要的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而在数十年前,这样的生活陈大爷想都不敢想,“这几十年来,变化真的大啊!”他感慨说。

同样,杨昌荣也有这样的感受。1978年邛崃迈开改革步伐,当年12月,全县村支部书记到宜宾下食堂村参观学习。下食堂村村集体经济积累多、粮食充裕、社员居住条件好的状况,深深地震撼了时任和平村支书杨昌荣的心,“我们村人穷、房破、路烂、缺粮,劳动一天才值三角钱。种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

为让和平村摆脱贫困,经过调查、动员,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开办起了集体白酒厂。而资金短缺问题,则由每个生产队筹集500斤粮食,村民和各组投工投劳筹集。

1979年,和平村首家企业——白酒厂诞生。第一年,白酒供不应求,群众便分到了红利。

有了效益,村民生活逐步改善,大家积极性高涨。1981年后,村里又陆续办起了香肠厂、面粉厂、糖厂、榨油厂、复合肥厂等。

1986年,和平村企业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占全乡企业产值的85%,企业利润100多万元,上缴税达到50多万元。1987年,和平村联合企业规模位居邛崃前列。

1990年后,又相继引进古川酒厂、复合肥厂等,企业发展规模空前,村办企业成为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

和平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了邛崃当时的首富村。

上世纪90年代掀起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和平村又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村委会利用集体经济优势,“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果农外出学习,邀请专家为果农进行技术培训。

经几年努力,枇杷成为村里的优势产业,和平村也成为邛崃市庭院经济的示范。“当时,许多村民都靠枇杷种植致富。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大家过不上这个好日子。”和平村支部书记杨继伦说,“我家里也种了枇杷,一年收入10多万元。”

进入21世纪,不少种植户在村两委引导下,利用自己的批杷园搞起了农家乐,走一三产业互动之路。

2017年以来,和平村再一次踩着改革的节拍,按照产村相融、四态合一理念,实施“远村”林盘改造,打造现代化“诗意栖居林盘”,积极探索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现在吃的是自来水、用的是天然气、青石板路修到家门口,房屋整洁了,美观了,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杨继伦介绍说,远村的打造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通过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水景观打造、沟渠整治、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村庄中的村居民舍、小桥流水、荷塘观光、枇杷采摘融于一体,打造集旅游休闲、民宿庭院、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今年6月,一首以风光旖旎、四望如画的荷塘景色为开场画面的MV刷屏网络,抒写缱绻乡愁的民谣《远村》吸引了众多游客为“荷”而来,寻访民谣里的诗意“远村”。而这一曲乡愁攒下的人气商气,更为和平村催化产业蝶变、以“小切口”答好乡村振兴“大课题”提供了契机。

“40年翻天巨变,而今我们要迈步从头越。”杨继伦说,在新征程中,和平村将继续踏上改革开放的路程,谋划产业蝶变,积极发展“农业+旅游、+文创、+康养”等产业,实现以形态塑造和机制创新相融合的美丽乡村业态,让村民享受高质量发展成果。

记者 梁仕文  李燕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