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改革创新促农增收 汇聚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27 15:03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成都市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聚焦体制机制顽疾、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邛崃,积极落实,躬身实践,展开乡村振兴和新经济发展的新探索。大力发展有品牌、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潜力、有群众参与基础的主导产业,确保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汇聚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在‘精美-邛崃’塑造中,通过改革创新,一个个品质拳头产品纷纷出炉,为促农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创新】 种养循环破解治污难题

【品牌】 邛崃黑猪

12月22日,天气晴好。一大早,牟礼镇小塘村村民陈建军便来到家门口的微牧农庄。他在农庄里帮忙管工,“不用每天都来,农庄有事才出工,每月工资两三千元,闲暇时做做自家的农活,生活也算是很滋润了。”陈建军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的微牧农庄,已是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唯一的雅南猪原种场。“其中信息化示范基地,就是这个月才由农业部授牌的,四川仅两家!”微牧农庄负责人李培宁自豪地说。

记者在农场里转了转,黑猪长势喜人,猪圈十分干净,没有一般猪圈的异味。猪场的空地上,全部种植着五谷杂粮和牧草。“农庄最大的特点,便是以‘种养循环’生态系统惠及周围近3000亩土地,实现零排放、零面源污染。”李培宁介绍说,农场庞大的粪污处理设施通过干湿分离发酵,为大田、牧草以及果树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机肥料。记者看到灌溉管道从沼气池出发,一直向前延伸,进入果树最深处。

养殖污染,一直是农村污染治理重点,农庄的“种养循环’生态系统,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更重要的是发展起了邛崃黑猪知名品牌。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自动化的沼液灌溉,村民大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发展种养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也成功解决了就业增收。

“在指导养殖户修建沼气池和蓄粪池的同时,要求养殖场(户)进行技术升级,开展节水养殖,同时对圈舍的雨污进行分离,从而保证沼肥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畜禽污综合利用模式,通过整合政府、养殖户、种植户三方力量,不仅规范了畜禽养殖、提高了粪污处理水平,也让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日前,我市与成都电视台、红旗连锁联合打造的首个地方文化品牌“醉美邛崃”产品专柜成功进入进红旗连锁。微牧农庄系列黑猪产品,颇受关注。“现在邛崃黑猪市场占有量还不大,但我相信未来几年能占据30%市场份额,黑猪产业链将真正形成,带动更多村民养殖黑猪致富。”李培宁信心满满地说。

 

【创新】 引入互联网+迈出转型升级第一步

【品牌】 邛崃黑茶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成都发展新经济是贯彻中央要求,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高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劲支撑。

而邛崃黑茶的崛起,正顺应了新经济发展的潮流。

上个月,记者来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邛崃市卧龙杯土文君茶公园万亩有机生态茶叶园内时,只见工人们正忙个不停。

 

杯土村村民对茶叶收入的满意写在脸上。 “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群众走向致富之路。仅文君茶业公司的千亩有机食品茶叶基地和3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就直接带动17500余农户,户均增收1864元。

作为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邛崃茶农茶企在政府的带领下,抢抓市场机遇,邛崃黑茶迅速复兴发展,从“边销茶”变为“热销茶”。今年10月,“丝路山水·茗香天台”2017邛崃黑茶电商品牌品鉴推介会在风景如画的天台山拉开帷幕。活动现场,邛崃黑茶官方电商销售平台“邛崃黑茶门户”正式上线,邛崃黑茶随之进入微商时代。

“目前,邛崃黑茶成功地完成了互联网+转型升级的第一步。”据介绍,邛崃还将“防伪体系”“积分体系”嵌入到电商平台,将线下客户引流到线上,通过礼券积分形成二次消费,增加邛崃黑茶的销量。后期还会通过持续的活动运营,不断地吸引新用户,实现邛崃黑茶的网络营销和平台推广,解决目前邛崃黑茶面对大众消费做市场难、市场能力弱、互联网知识薄弱的问题,让邛崃茶企有更好的生存能力和经济效益,让茶农有更多的经济收入。

 

【创新】 稻渔共生提升种养价值

【品牌】 邛崃渔香米

成都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我市从稻田里走出的渔香米可谓最好的例子。

今年金秋时节,行走在邛崃乡间,一片片新收割的稻田在阳光下散发着草的清香,稻茬间、水沟里时不时有鱼儿跃起又落下,家家户户的晒场上都是黄澄澄的稻子,处处是一派丰收景象。相关人士称,有关邛崃种养“渔香米”和农耕文化的可考资料丰富,邛崃的冬水田有充足的水源保证,所以在丘陵和平坝地区,自古农户都有利用稻田养鱼的传统习惯。现在“邛崃渔香米”产业在打造“精品农业”的理念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农业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生产中,均是以批量销售为主,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农业生产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据介绍,我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首先在水稻品种上做文章,根据稻渔共生的水稻生长要求和水产养殖生活环境特点,组织相关水稻育种专家、水产专家成立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公司,培育出适宜稻渔共生的独有优质水稻品种,再将“功能农业、健康农业”元素引入稻渔共生项目,特别是“微生物活性纳米硒”技术和产品,通过加工后变成生态优质自有品牌的渔香大米。

“今年的邛崃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渔香米喜获丰收,优质‘邛崃渔香米’新米一上市就取得了良好反响。”据介绍,稻田养鱼,扣除鱼苗、租金以及人工费等种养成本外,每亩净收益达到6200余元,“与过去相比,每亩净收益增加了4900元。”

记者了解到,最近“邛崃渔香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办公室获得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标志着“邛崃渔香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据介绍,下一步,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持续抓好申报工作,把“邛崃渔香米”打造成邛崃的一张新名片。在提升产品品质、提高“邛崃渔香米”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充分利用品牌知名度来带动发展渔香米精深加工,休闲垂钓、餐饮娱乐、观光等产业,打造 “邛崃渔香米”产业链。

记者  方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