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七旬竹编老人汪开文:一双手撑起一个家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06 13:56

竹编工艺是我市的传统老手艺,用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编织出各种形态的、精巧的竹编制品。 但随着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其它制品将竹编制品取而代之,这也使得当下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汪开文就是我市还在坚守的为数不多的老手艺人之一,而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也让我们为之感动。

在临邛镇鹤鸣村18组的一个平房里,71岁的汪开文戴着老花镜,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地编制着坐凳垫。几十年来,汪大爷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出无数的竹箩竹籈竹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艺人很少,有一天汪开文看到几个固驿镇的手艺人到他们村上帮人做竹制碗柜,为了补贴家用,那年正值20岁的小伙汪开文开始了他的学手艺之路。

手艺人离开村子后,汪开文买回来42根竹子,开始自学。22岁那年,凭借刻苦学习和钻研,汪开文已经能熟练地掌握竹编技艺,锯、剖、劈、抽、刮、削……每道工序都得心应手。他为村民家里所编织的竹凳竹椅等竹制生活用品深得大家喜爱,家境生活也逐渐好转。

一段长竹子,要选对位置凿开凳穴,然后刨薄,再用火烤软,一弯就形成了拱形的凳脚,再插上另一短的竹段,打上竹钉,把已做好的竹背、凳面组合,一张竹凳就完成了。烤火最是讲究功夫,烤久一点或者火猛一点就烧起来了,烤的时间不够长又不够软,弯不起来。

 “要做一件好竹器,最关键的就是篾丝,这很考手艺。”说着,汪大爷拿着放在地上分好的竹片,用竹刀利索地将其划分成薄薄的篾丝。

当汪大爷正讲的兴致勃勃,一阵铛铛的铃声响起,大爷赶忙起身,丢下手上的活朝里屋走去,原来是患病的老伴在“呼叫”他。

汪大爷有个残疾儿子,常年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因为家里负担重,自身又有残疾,30多岁还没成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前两年,汪大爷的妻子张大娘接连两次出现脑梗,造成身体右半边瘫痪,语言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就连排便都成问题。

趁着难得的冬日暖阳,汪大爷把老伴搀扶到轮椅上,推到院坝头晒太阳,自己就在边上继续做凳子。

要照顾老伴,又得做活养家,汪大爷只得做了个铃铛,一头套着绳子拴在床头,张大娘有需要时可以摇响铃铛。为了便于照顾大娘,汪大爷在大娘的床边给自己安了张小床,方便喂吃喂喝,把屎把尿。

竹器产品曾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如今却日渐萎缩,以前一天好的时候卖得出三四十个,需连夜赶货。现在,一个月有时都卖不了几个。

全家人的生活就靠老两口的农保基金和残疾人救助金,偶尔再卖出两件竹制品贴补家用。

快到中午了,汪大爷把老伴推进屋,给她准备流食,因为老伴患病后失去了咀嚼功能,每天只能喂流食,大爷把米粉和奶粉混在一起,兑上开水,搅拌均匀后一勺勺喂到老伴嘴里。忙完老伴,汪大爷又要开始给自己做饭,一碗米饭里和着汤和简单的菜,加上一瓶豆腐乳,匆忙吃完后又要继续下午的劳作。

每天早上天不见亮就要起床,劳累一天后,晚上也不能踏踏实实睡个好觉,可汪大爷没有丝毫怨言。

简单朴实的话,包含着老人对妻子深深的爱和不离不弃的守候,就像他对竹编这门手艺的坚守一样,深深感动了我们。

编者按

如今,篾匠手艺人越来越少,而像汪开文这样还在坚守的老手艺人着实已为数不多。看着一根根竹篾在老人的手上飞舞,交织成精美的充满希望的竹编作品,每一根竹编都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坚守,每一次穿织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希望时代的发展不要将如此匠心的手艺遗忘。在此,我们也希望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如果想要帮助这位老人,或者购买他的竹编制品,可以与我们联系。您的一份关爱,将会给水深火热的家庭带去一份温暖和希望。

联系电话:13880558282,记者就在您身边!

记者 程晓东 王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