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源头监督联防共治 推动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20 16:01

□至11月,南河桂山、黄塔断面水质达Ⅲ类,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展县级总河长巡河15次,县级河长巡河37次,镇级河长巡河6000余次,村级河长巡河45000余次。

□完成4段黑臭水体治理,整治污水管网约33公里,启动1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7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和整治,实施斜江河、小南河堤防等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良好的水生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段时间,细心的市民朋友可能会发现蓝天更常见了,南河的水更清澈了。为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我市狠抓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推动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有力”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治水“良方”,南河水质改善明显。截至11月,根据我市监测数据,南河桂山、黄塔断面水质达Ⅲ类,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大早,市河长办工作人员甘富林、张志芳便驱车到河道巡查。察看河道内有无排污情况,观察河面有无白色漂浮物是他俩的例行事务。自邛崃市河长办成立以来,他们每月都要固定走完所有镇乡的主要河道,并把巡查到的问题形成台账反馈给属地镇乡。

“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岸上归环卫部门管,一脚踢到河里归水务部门管。”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的权责部门比较多,“九龙治水”容易形成扯皮推诿的现象。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河长制作为当前治水制度的一项创新,通过把党政领导推到治水工作一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环境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较好解决了水环境治理过程管理多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等难题。

为此,我市在健全组织体系上积极探索,及时调整了市河长制办公室组成人员,增设河长制工作科,具体负责市河长办日常工作,针对性的研究制定了《2019年度水质达标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河长巡河包片指导工作方案》等工作目标计划,完善了河(湖)长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工作督察、考核问责与激励、验收6项基础性制度,河长制工作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力度不断增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在河长办的统筹协调组织下,市级各部门主动出击、有序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联动治理网络基本形成。为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区县联动,我市还签订了《关于建立岷江河长制管理协调机制联动推进流域水生态治理保护的合作协议》,健全信息互通整改反馈机制,促进周边水环境共同提升。

在水污染防治中,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其中从源头监督预防是工作的重点。今年,我市已开展县级总河长巡河15次,县级河长巡河37次,镇级河长巡河6000余次,村级河长巡河45000余次,完成9家工业企业、133家养殖户、4家洗砂场、6家农家乐、8家农贸市场的整改工作。开展“双随机”抽查206家次、夜查70家次、节假日检查48家次、专项检查396家次,立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行为3起,处以罚款91万元,其中移送公安机关1起。

同时,依托镇村两级网格员,核验理论产污量、实际排污量和转运消污量的关系,实现将末端“排污”监管延伸为“产污—排污—储污—转污—消污”的过程监管,做到环环相扣,努力实现排污监管标准化、高效化,真正做到“污水不下河”。

健全组织体系是前提,推进联动共治是过程,如何做到绿色发展,后期生态修复是关键。围绕绿色生态发展这一长远目标,我市实施了南河流域水质提升项目,修复河道水生态环境,逐步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完成桤木河等河渠污染整治及大路沟等4段黑臭水体治理。新建污水管网3.46公里,整治污水管网约33公里。启动1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平乐洗马社区、孔明场镇2个污水处理项目及天邛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加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7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和整治;四是推进生态河道治理,实施斜江河、小南河堤防等工程,综合治理河道4公里。

水环境治理工作永远在路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紧抓河长制管理“六大任务”不放松,推进全市全面开展养殖场(户)、抽粪队及涉水企业“环节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已确定的7个场镇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同时整合水美乡村、林盘整治、厕所革命资金推进农村散居及林盘生活污水治理,真正实现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记者 古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