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我市新增6个成都市级非遗项目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17 13:27

成都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此次共有39个项目入选成都市级非遗,我市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沙朗、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年、九斗碗习俗(田席)共6个项目入选。

此次入选项目大多为羌族民俗文化。据悉,羌笛也称为羌管,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羌族民间乐器,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是羌族历史文化交流、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它对羌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是我国民族乐器学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羌笛最古老的曲目为《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

沙朗是最具羌族特色的圆圈群舞,羌语称“跳沙朗”,是羌族人民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一般男外女内,环篝火而列,且歌且舞且旋移,甩手摇肩,身体俯仰,脚步腾跃,舞风朴拙粗犷。沙朗后引申为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或“布滋拉”,属羌族民间祭祀舞蹈。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活动和“羌年”(农历十月初一)活动时,由羌族“释比”为领舞者的羊皮鼓舞队,击鼓而舞,以祀万物。这种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形态的民间舞蹈,极其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羌族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羊皮鼓舞”至今仍在羌族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教化作用。

羌族刺绣,是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羌族刺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16种绣法。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羌族刺绣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已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绣中之精品,已渐被人们认同为与湘绣、苏绣齐名的绣中工艺品,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而羌年,又称小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沙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互道祝贺,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砸酒”,边饮边歌。

九斗碗习俗(田席),这一民俗于清·康熙20年兴起于四川乡间,在成都地区尤以邛崃流行最早,也最广泛,至今仍广泛流行于全国农村镇乡。也称“九碗”、“九斗碗”、“九大碗”、“坝坝宴”、“流水席”、“三蒸九扣席”,因常设在田野乡间而得名。旧时农村办席,一轮席有二三十桌,因席桌多,出菜要快,因此制作的菜肴多用蒸炖之法烹制,如烧白、粉蒸肉、八宝饭、肘子、炖酥肉等。这种席面,民间称之为“田席”,田席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菜味鲜香,经济实惠。

据悉,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为竹麻号子、瓷胎竹编;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邛陶烧造技艺、夹关高跷;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除了此次入选的6个,还有孔明灯制作技艺、平乐古法造纸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花秋贡茶制作技艺)、川西春台会(固驿春台会)、绿茶制作技艺(邛茶手工制作技艺);邛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为余氏膏药制作技艺、尹氏荞面制作技艺、邛酒(古川淡雅)制作技艺、段氏传统中医正骨疗法、余氏药捻灸传统中医疗法、老川茶传统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