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深化五链相融重塑产业形态 培育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02 13:30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嘱托成都“要把乡村振兴抓好,继续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今年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锐平到邛崃调研时强调,要围绕农业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注重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

10月30日,成都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在邛召开,成都市各相关部门、各区(市)县相关负责人以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齐聚邛崃。这次高规格现场会缘何选择在邛崃举行?邛崃的底气在哪里?会议印发的《深化五链相融重塑产业形态,培育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邛崃实践》给出了答案:“邛崃的实践,为构建区域协调、产业高端、绿色循环、主体多元、供给高效、功能复合的农业生态圈作出了有益尝试。”邛崃紧紧抓住“西控”和“南拓”机遇,聚焦聚力“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不断完善创新链、锻造人才链、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都市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加快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突出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创新链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落实农业主体功能区制度,科学布局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加快构建农业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市不断转变发展方式,重新审视农业定位、农村发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以功能区理念引领产业布局优化。深化对全域地理条件、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历史沿革的再认识,科学划定农业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成新蒲、邛州大道、西部山丘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确立东部高效粮油、南部茶林多彩、西部森林康养、北部绿色果蔬、中部观光体验五大现代农业发展区,全域形成“三带五区”产业布局。

 以产业园建设推动机制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种业、绿色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重点产业园”,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模式,实现园区规划建设、环境营造、产业布局等统筹优化,被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18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规上企业总产值882亿元,同比增长16.3%,带动市内外农业生产基地500余万亩。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能级提升。依托新兴粮油、文君茶业等龙头企业,与川农大、省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技术共研、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研发平台,成立邛崃白酒、邛崃黑茶、邛崃黑猪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特色产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0余个(项),研究储备新组合1600余个,辐射带动成都市内外农业生产面积1030万亩。

突出能人外引内培   锻造人才链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而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近来来,我市坚持聚智聚力,推进“创新型、专业型、技能型”三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

建强创新型人才队伍。我市先后出台“邛州英才”“凤兮归崃”等5类18项人才支持政策,开展“蓉漂·崃创荟”柔性引智引才系列活动,引进规划、营销等急需紧缺人才36名和川农大陈代文团队、台湾文创联盟李永萍团队等高层次团队8个,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返乡创业人才226名。

建强专业型人才队伍。与中国农科院、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实训基地10个,开展农业科技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业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25人,其中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994名,专业人才领办、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实体2305家。

建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培育+陪伴+种子计划”,建设邛茶工匠培训中心、白酒品评勾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孵化平台,引进文君茶业省级制茶师等大师级技能人才25名,培育制茶、酿酒等技能人才1000余人,对10名特别突出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授予“崃山工匠”称号。

突出要素配套供给   优化供应链

要素供给效率决定了产业发展质量,乡村振兴要点是要创新要素供给方式,提升要素供给效率,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市场驱动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土地、资本、服务等要素供给效率,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强化土地要素供给。深化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改革,探索形成“联合社+土地预流转”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入股联营、租赁经营等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方式,原址利用、地房同转等宅基地盘活新机制,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3.4%,农商文旅体产业项目用地得到进一步保障。

强化资本要素供给。创新“村镇银行+龙头企业联保+联合社”三方共管担保融资模式,探索“经营权+镇乡规模种粮土地流转风险担保基金”抵押融资模式,首创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风险防控机制,重点发挥“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农村融资15亿元。

强化服务要素供给。按照“专业化分工、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思路,构建农业生产、科教研发、品牌营销等生产服务体系,围绕经营、服务“两主体”和育秧、烘干、农机、培训“四中心”,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135个。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入驻创新服务团队21家,获评全国第一批“星创天地”。

 突出龙头企业引领 延长产业链

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产业高质量;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关键在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坚持市场运作,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注重发挥其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中“排头兵”作用,建立协同联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从生产输入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遵循“一个主导产业,有一个行业协会引领、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围绕茶叶、粮油、猕猴桃、生猪“四大产业”,分别成立4个产业协会,培育发展文君茶业、金忠食品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成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8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2.9亿元,带动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66.5万亩,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90%。 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坚持强链补链,针对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大力推动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农村电商集聚成链,重点抓好白酒酿造、休闲食品、粮油和茶叶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今年前三季度加工产值达到91.2亿元。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抱团发展,依托微牧、中伦等龙头企业组建依乡农创园企业联盟,探索构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分区域形成牟礼稻渔、夹关茶业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进一批与产业联系紧密的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品牌孵化、产业基金等行业服务机构,促进产业协同提升。

突出开放融合裂变  提升价值链

构建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的良好资源本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农业产业新业态和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我市以开放的思维谋划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农业+”等多种模式,形成多功能叠加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着力提升农业生态价值。发挥农业生态本底作用,产基地与特色镇建设、天府把农业产业园区、规模生绿道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大美田园景观,形成夹关茶悦小镇、高何红色小镇等特色小镇,廖扁汪肩、陈大师林盘等川西林盘,大梁酒庄、天府红谷等田园综合体,建成天府绿道89.2公里。

着力提升农业文化价值。传承农耕文脉,结合产业培育发展,将千年文君文化和邛窑、邛茶、邛酒文化深度融入品牌策划、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等各环节,打造形成文君、新兴粮油等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34个,邛崃黑茶、邛崃黑猪、邛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依托邛窑文创大师团队、邛窑十方堂师徒制文创学校,引进新乡贤、培养新工匠、吸引新创客。

着力提升农业经济价值。引进多元要素,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成桑园黑虎农庄、高埂远村等创意休闲基地9个,新建自行车生态旅游高速12.5公里,串联邛窑遗址、平乐古镇等消费场景。打造天府红谷,耕读桃源等高端康养项目20个。今年前三季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7%,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

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