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沿着渔场走几圈,心里才踏实,这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4月26日, 48岁的生态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谢强穿着筒靴,蹲在鱼塘边观察鱼苗情况。
南宝山下,这一片景色秀丽的千亩湿地,是谢强的生态鱼养殖基地,排列整齐的鱼塘水面如镜,环绕在青山绿水间,水墨丹青般的画境恬然静谧。
环境优良 他在南宝山下建渔场
两年前,谢强还从事着建筑生意。“国家重视农业,现代人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更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生态鱼养殖大有可为!”
几年前,谢强与朋友在外地休闲垂钓中偶然发现生态养鱼蕴藏的商机,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很快达成共识,“之所以选择在南宝山脚建设渔场,是因为这里优质的生态环境、水利条件和旅游资源,水源地无污染,南宝山上的山泉水四季长流,为生态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6年,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后,他们租赁了该镇董家湾连片700余亩土地,拟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生态养鱼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投产使用,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市场看好 生态养殖售价翻番
“传统鱼塘深度只有1米多,我们的鱼塘有3.5米深,就是为了给鱼儿更开阔的空间,让它们游动更舒适。”谢强介绍说,有别于传统养鱼,生态鱼养殖不使用添加剂,而是以高蛋白、无公害的苣苋草为主料的生物草料进行喂养,不添加激素、抗生素,更没有农药残留,虽然生长周期慢、产量相对较低,但是营养价值高,价格也比普通鱼翻一番。
据了解,目前香草养殖技术在整个四川尚属首家,由于生态无公害,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去年10月,基地第一批鱼陆续上市,产量可观,收益不错。他告诉记者,今年还是以草鱼、鲤鱼、鲢鱼以及鲫鱼“四大家鱼”为主,预计可达300万斤,产值达6000余万元。
不远处,草料喂养员张大爷正在为塘里的鱼儿投撒草料,他是董家湾把土地流转给基地的其中一户人,“现在的收入比种田强,不仅有流转租金,还能在这儿打工挣钱,照顾家庭,我很满意。”渔场里,像张大爷这样的土地流转户不在少数。
打造品牌 实现产业互动发展
互联网时代,畅享深山里的珍味不再是一件难事。通过电商平台,基地的生态鱼装进特制储藏袋内,注入氧气,铺上冰袋,坐上飞机销往全国各地。记者采访时,恰逢送货车返回,这是当天早上送到成都一单位的300多斤鱼,“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基地已与多家企业单位达成合作。”
谢强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生态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目前200亩“南北白对虾”养殖基地、智能物联网办公场地正在修建中。建成后,将大量运用智能物联网技术,将工程技术、机械设备、监控仪表、管理软件和无线传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用于渔业生产,实现管理精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高密度、高产值、高效益的标准化养殖模式。
同时,依托南宝山丰厚的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鱼”文化和“渔”文化,打造“南宝山”生态鱼品牌,走互动发展之路,向休闲度假、互动体验、生态农庄、科普教育等休闲渔业转变。
记者 王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