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决胜脱贫攻坚】宝林镇红院村 两年摘下“穷帽子”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18 14:47

红院村是宝林镇最偏远的村,距场镇6公里,距城区15公里,与蒲江县西崃镇接壤,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37户,人口1763人,耕地面积4300亩,农户主要收入为农业种植和劳动务工,是成都市确立的第三轮第二批相对贫困村。

两年来,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对口帮扶单位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爱心奉献、全镇干部努力工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15户相对贫困户通过种养产业帮扶,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40.4元;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00元。

 

 

改善基础设施   新村旧貌换新颜

“现在我们村变化可大了哦!”眼看全村换了新颜,部分村民将搬进新居,村支部书记代正福最近心情很不错。

“新建4条道路,修建2座水塔改善43户147人生活用水,新建沟渠1830米、整治沟渠600米……”他告诉记者,这两年,通过积极争取成都市交委项目、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全村新建道路、水利等设施,改造村里卫生室、新建日间照料中心,全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同时,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组织实施了百红广路和红院村集点打造,提升了全村形象。

不仅如此,如今群众的精气神也越来越旺。列入贫困村后,当地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扶贫先进村、先进人物事迹,激发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红院村不仅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户居住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全村99户群众报名参加镇上新村建设,明年初就可以搬进新居。

 

 

强化产业支撑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走近宝林镇红院村,随处可见成片的茶园、猕猴桃、柑橘园。“全村耕地4300亩,85%都流转了。种植了猕猴桃、柑橘、白茶、绿茶等经济作物。”代正福说,现在,以柑橘和猕猴桃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为更好发展产业,红院村两年来组织专业合作社、邀请农林专家举办茶叶、猕猴桃、柑橘等知识培训。通过牵线搭桥,促使祥禾家庭农场电商平台与52户种植户签订合作协议,指导农户科学规划种植,并按高于市场价的0.3到1元进行订购。“预计通过电商品销售增收200万元,户均增收4-5万。”代正福说。

“前几年看种植猕猴桃效益不错,就承包田地种了几十亩。但自己不懂技术,产量低,亩产最多2000斤。今年与祥禾家庭农场合作,有人指导怎样科学管理、施肥、猕猴桃产量更高、品质更好,销路也不愁,虽然今年价格比去年低,总体算下来还增收了好几万元。”12组村民代艳军不无感概地说,“与祥禾家庭农场签订合作协议真是明智之举。”

过去,茶叶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脱贫攻坚以来,该村争取了各类项目资金近300万元,依托白茶基地,结合乡村旅游,对600亩茶叶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实施了1000平方米采茶制茶体验区、300米观光步行道、1200米排水沟渠整治等项目建设,同时融合紫薇、红叶李、菊花等花木观赏,建设观赏菊花基地项目,茶旅一体化发展已具规模。

“目前白茶基地正在建设产业环线道路,将周边的柑橘园、猕猴桃园等串联起来,我们希望借助品牌崃岭白茶发展观光采摘体验游,让企业与周边农户实现共赢。”成都崃岭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汪洋介绍说,公司今年利润比去年增长了20%左右。白茶基地日常田间管理、春季采茶为当地中老年人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全年发放劳务费上百万元,上千群众增收。

 

 

达到脱贫标准  贫困户甩掉“穷帽子”

12月11日下午,2组相对贫困户易常茹正拄着拐杖站在门口,望着田间觅食的鸡群。听见记者招呼,热情地迎了上来,带我们进了家门。屋子收拾整齐,宽敞的院子里停放着2辆新汽车。

“灰色这辆是我家的,刚买不久,一共花了10来万。”易常茹今年57岁,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她乐呵呵地说:“两年来,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为我们送来了母猪、鸡苗、给孩子找工作,日子越过越好。”

“养了5只母猪,猪仔卖了3批,最近个把月又要产崽了。40只鸡养到过年就能卖了。”易常茹说,家里8亩田地,包出去4亩多,自己种了3亩多柑橘,儿子在外打工,自己和老伴在搞养殖、管理几亩柑橘,生活忙碌而充实。

过去,眼前这个和美的家庭却是另一番光景。易常茹丈夫吴正祥体弱多病,儿子又不在身边,还要照顾刚上小学的孙女。面对重重困难,夫妻两人不等不靠、打工种田,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积极支持,利用扶贫资金送母猪、送鸡苗,帮助找门路、找工作,生活逐渐有了起色。2017年,全家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6万元。

易常茹是该村相对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典型事例。两年来,宝林镇15户相对贫困户通过种养产业帮扶,引导外出劳务创收,实现多元化增收。目前,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40.4元;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00元。

记者 李燕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