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农民选择离开家乡,如候鸟般到远方寻求生计,农民外出务工逐步形成高潮。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民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他们的远行和回归,勾勒出了人生新轨迹,也描画了一幅农业繁荣、乡村兴旺的新图景。今天,让我们跟着返乡农民江伟,一起去看看他的归乡之路。对于农民来说,秋天是最好的季节,走进冉义镇10万亩高标准农田,眼前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数台收割机正忙着收获,掩映在农田间的绿道纵横交错,稻田的主人江伟正行走在稻田之间,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茎秆,黄澄澄的稻谷颗粒饱满,预示着这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为冉义镇园林村49组土生土长的村民,江伟家世代都以务农为生。1993年,江伟发现,自己的三口之家守着2亩2分田,家庭条件却依旧贫困,江伟决定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
在西藏期间,江伟通过经营美发店,挣下一笔家业,在西藏买房置业,成为村里的“能人”,既然已经跳出农门,为什么又选择回乡务农呢?江伟说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农业的商机。
2015年,江伟回到冉义,与几个看好农业的朋友一起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并成立了邛崃市伟腾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小麦、油菜。2016年,江伟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将300余亩土地改为稻虾养殖。
近年来,随着冉义贡米品牌效益日益显著,江伟的稻米和稻虾不仅售价好,而且完全不愁卖,江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虾净利润5000多元,稻米售价能卖到每斤8元8,利润是曾经的十来倍,今年他的稻米和稻虾还在田里就已经全部被预订完毕。
与曾经的小农模不同,如今的农业已经告别粗放走向集约化、现代化,2015年,冉义50多家合作社成立成都市稻香合作联社,联社对冉义贡米进行统一种植、收购、包装、销售。既保证了大米品质,又稳定了稻米售价。
从稻田离开,江伟带着我们来到稻谷仓储烘干中心,烘干中心由合作联社筹建,建筑面积近2万个平米,年烘干稻谷2万吨,是目前成都市最大的烘干中心,冉义90%以上的稻米在这里进行烘干。厂区内堆满了黄澄澄的稻谷,数台烘干机连续作业,稻谷初加工后送到质检中心进行质检,合格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迅速销往全国各地。一个小小乡镇的农业已经实现种植、初加工和销售一条龙。
谈到未来发展,江伟信心满满,江伟说,如今不仅农民的地位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种田也更有保障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从离乡到归巢,无数像江伟这样的回乡农民工,他们以自己候鸟似的足迹见证了我国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变,见证了这70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 王亚姣 杨静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