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固驿镇,有一位80后小伙刘超,2012年8月,他放弃了都市白领的优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固驿镇创业,经营民族用品公司。他用5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将一家小小的加工厂发展到年产值上千万。
记者来到位于固驿镇的策彧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工厂车间里,堆放着各色制作经幡的原材料,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发货,在工厂的一角,我们找到了故事的主角刘超,他正忙碌地盯着生产线。对于刘超来说,经营民族用品公司完全是一个偶然,大学毕业后,刘超有一份热爱的事业,他先后在四川电视台和新华社四川分社担任记者,回乡创业最初更多来自一份对家庭的责任。
刘超说:“之前我老婆她先回来搞了这个公司,她搞不赢,我在成都上班,我老婆说要不回来一起创业,我想了一下,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家庭,没有办法,我只有放弃我热爱的事业,投身到创业这个环境当中。”
刘超的公司以生产经幡起步,创业初期,面对一个新的行业,刘超感到压力巨大。职业的落差、鸡毛蒜皮的琐事、创业的艰难起步让他无所适从,他每天晚上两三点才睡,早上六七点就得起床干活。
刘超谈起创业,说到:“刚开始创业的真的很艰难、很艰难,这是我们第二个场地了,之前第一个场地真正的是那种废弃的供销社,杂草有半脚那么深,当时场地只有1000多个平方。”
没有场地,没有资金,没有人手,这些困难刘超都能克服,但没有创业经验的他,在创业初期,就遇到了巨大的瓶颈,甚至还患上了严重的身体疾病。
刘超说,在那段最艰难的时期,他也想过放弃,但他经常鼓励自己:一家企业要发展,靠得是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刘超咬紧牙关,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换来了事业的起色。
事业起步后,刘超发现民族用品行业的饱和度越来越高,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竞争也愈发激烈,他意识到“不进步就要被淘汰”。他多方了解怎样来实现全机械化生产,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同时开拓新项目,让年产值增加近千万元。
一次次的项目创新、技术调整、设备引进让他从慢慢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加。如今,刘超的工厂,在短短几年期间,工人从最初的5个发展到100多个,年产值由50万发展到千万以上,并呈指数型增长。
事业走上正轨,刘超并不满足现状。他说创业之路要顺畅,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一方面积极学习行业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不忘到各地进行考察,不断对工厂进行创新,在他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为公司发展制定了更清晰的蓝图。
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刘超也不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常年在他的企业里面就业的周边群众就有80多人,实现每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他个人也获得了“创业示范户”等荣誉称号,成为固驿返乡创业典型。
记者 王亚姣 杨桥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