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同龙对嘴:美丽传说绕陶坝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28 13:25

大同乡场镇西行两公里到陶坝村8组,便是南山山麓,两座名叫九顶山和德公庵山体之间有一缺口,清代建有一座石拱桥,石拱桥两端的连山石形状,俨然一对龙张嘴对峙,“龙对嘴”因此而得名。

围绕龙对嘴,陶坝村有个民间传说。家住陶坝村、对大同乡民风民俗颇有研究的陶本祥介绍说,100多年前,李氏人家有一名叫李先财的少年,他十二岁时,发现福善桥下水中有一石板光滑无泥沙,出于好奇将石板揭开,从未见过的奇观映入眼帘:有一奇石窝子,口子朝上,形如蒸饭用的甑子,里面有一个状比鹅蛋大的圆石一般的白色晶状物不停地转动。他便将此物捞取放在自家堂屋神位上面,不久,此物便干死了。当年便出了两起怪事:这户李氏人家的母猪生了一只猪仔宛如小象;其二是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了福善桥头将军碑下面一状如龙嘴下颚的突出连山石。从此以后,人们才悟出,李先财捞取的圆形晶状物实为一宝,这便圆了“二龙抢宝”之说。再后来,人们又悟出,九顶山的九顶好像九条龙一样,争先恐后到龙对嘴来抢宝,又名“九龙抢宝”。

陶坝村8组村民李光文已经87岁了。他说宝物的情况和陶本祥介绍的大同小异。他说,状如两条龙的九顶山和德公庵山体延伸到这里时,就是两条龙的龙头到福善桥下喝水抢宝的,宝物是一枚大如洗脸盆的宝珠,宝珠当时就在福善桥下的深潭里,至今桥下水潭从来没干过。听老年人说,福善桥是清代光绪时期修建的。李光文小时候就知道,起初修建的福善桥是半圆形石拱桥。以前三坝河、中华村的人们要到大同街上赶集,龙对嘴是必经的路口。当时赶场的人不管是肩挑背磨,还是赶驴牵马,走到这里,都要休息一阵方又赶路。这里处于两山之间,又有树木覆盖,河水流动,时常有山风吹过,气温比街上要少三四度,人们都乐意在此消暑纳凉。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通汽车运出当地的竹木和山货等土特产,人们便在原石拱桥的基础上,两边加沙石使桥面平整,建成碎石路面,这样通行就方便多了。过十多年后便修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村民们进出龙对嘴就更方便了。

笔者通过几次航拍和下达福善桥桥下仔细观察,其实人们传说的宝物肯定是臆造的,但这座桥正好处在两座山脉的交汇口,建成到现在仍然发挥着联通山里山外交通的重要作用。当地人介绍福善桥大约修建于清光绪时期。根据至今尚存的福善桥石碑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又进行了修缮。“福善桥序:桥以福名志善也,福何谓倡其首者,为先人志其也……”序上记录了取桥名的原因和当时动员100多人进行捐款修缮的情形。福善桥不但建筑时间久远,而且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交通上的方便,修建之初呈半圆石拱型,与桥下水潭中的倒影构成一个很大的圆,人们称赞福善桥为圆形“宝物”,自然也不为过了。七十年代初,当地人们从福善桥头龙嘴下面开凿一条灌溉水沟,途经当地的徐石岩、龙达沟、陶坝山岗,直达富沟,全长约四里长,灌溉了800多亩良田良地。而龙对嘴石拱桥下流淌的清清河水,途经大同陶坝、场镇上,再流经水口镇及马湖境内,汇入文井江,润育着一路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龙对嘴附近,还有两个关于龙的传说。一个是从龙对嘴沿河而下约一公里,有一条小沟叫龙达沟。此沟在当地叫桦地湾的山岗上,宛如一床晒席大小的平地呈圆形,而且终年不生草木。人们传说,此地曾出现过龙,在风雨交加之夜腾云而去,“龙达沟”地名因此而来。第二个传说是天生龙窝。从龙达沟沿河而下,就在陶坝村一处名叫侯店子的地方,一个很大的子母石岩边上,竟然有一处天生洞穴,小洞直径约一米,大洞直径约三米,长约五米,洞穴内有一圆形地盘,好像龙曾经盘踞此地,其头部伸出小洞沿岩下探望。人们传说,这就是龙曾经的栖息之地,“天生龙窝”因此而得名。

文/图 何承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