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余水碾:麻柳古树见证古道变迁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01-21 13:45

出水口场镇西边不到一公里,就是曙光村第八村民小组,这里有个小地名叫余水碾,它的由来跟余氏家族和一座水碾坊相关联。

明末清初,余氏、罗氏、杜氏、王氏家族相继迁入定居,栽桑养蚕,耕田种地。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又开始了筑路修桥,兴建磨房碾子,极大地方便了十里八乡的群众百姓。建成以后取余姓命名为余水碾,口口相传,沿用至今。

水磨坊对农村或自幼在乡下长大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邛崃农村临河一带几乎都建有水磨坊,磨坊里无一例外地置有碾台、碾盘、碾槽、碾架。如今,在那棵饱经风霜的古麻柳树下,荒废的水碾坊就静静地卧在蔡家河旁。磨房外石彻的古驿道依稀可见。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北通大同乡、石坡场、茶园乡,以及大邑新场、出江、三坝;向西可至水口镇合江店、彭家营、南宝山,以及雅安芦山、大川,大邑花水湾山区各地。

明清至民国时期,余水碾马帮往来,商贾云集,轿夫吆喝,人流如织。柴、米、油、盐、茶以及鸦片等交易繁忙,更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袍哥土匪的歇脚地、纳凉处。酒肆、茶坊、客栈、烟馆、商铺、铁匠铺、木器行顺路而建,繁庶一时。

据说,乾隆皇帝攻打川西北大小金川时,余水碾加工了部分给养,先遣人马也在此整编集结。民国时期,兵灾匪患严重,余水碾也成了屯兵操练的首选地。那个时期,顺河上下又陆续修建了蔡碾子、孙碾子、罗碾子、周水碾……

1949年前,富甲一方的罗氏家族收购了余水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碾归水口曙光村八组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后由每家每户村民轮流看守,直至荒废。

当时出邛崃西行交通极其不便,唯有古驿道,青石小路及水路,货至水口场镇文昌宫古码头,马帮、背夫挑夫起货,余水碾自然成了西行的第一站,小憩片刻再把货物转运到中兴乡、大兴场(今大同乡),或合江店古街。

余水碾,因水碾而兴,也因水碾衰而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大路、水彭路相继建成,余水碾行人逐渐稀少,从此冷清了许多。进入九十年代,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初尝土地联产承包甜头的农民,纷纷走出山门看世界,开了眼界活了脑筋。腰里有了大钞票,就张罗着拉通了网电,让水磨坊的小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柴油机换成了电马达……

跨入新世纪,磨坊又有了第三次换代性革命,老式磨面机已被新一代自动上料磨面机和脱皮机械所替代,就连早年磨豆浆的小拐磨,也不知何时让动力磨浆机赶到了墙旮旯里,甚至渐渐被人们淡忘。仅有极少数的石磨,被搬进了农家乐或景区场院,供人们体验生活。在乡下,也还有少数农家固守着古老的石磨,坚信石磨制出来的豆腐比机磨豆浆清香有味。

磨坊是个古老的词汇,又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驻足乡村水磨坊前,看到沉寂已久的石磨,都会勾起人们深深的回忆……曾经的余水碾从远古的原始简易木臼加工粮食进化到石器时代,拖着沉重的脚步,跟随着日月年轮一路走向了现代文明。

驻足乡村水磨坊前,看到沉寂已久的石磨,都会勾起人们深深的回忆……曾经的余水碾从远古的原始简易木臼加工粮食进化到石器时代,拖着沉重的脚步,跟随着日月年轮一路走向了现代文明。

文/图  王闻天